周公制作之本意,实在于此。
然圣人之旨在经,经之失传,传之失学,故汉诸儒多病专门之见,各务高师之言,至穷智毕学,或不出圣人大中之道,使周公孔子之志,既晦而隐焉,董生之书,视诸儒尤博极闳深也。百多年来无论是对历史上儒家、儒学的研究还是对儒学的创新,提出各种新儒学的观点或思想体系,大都站在今天学科划分的基础上以哲学史、思想史的范式来梳理儒学历史,构建儒学体系,再加上时代风气、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,大都忽视了儒学形成、发展和创新的经学基础,使得对儒学历史源流的把握时有不确,多有争议,对儒学的创新也有无源之水之虞。
有所好必有所恶,有所恶然后可得而畏也,故设法以畏之。正如李学勤学术所说:我们看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里面,当时的贵族都是在讲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的一些问题,将其作为一种经典来引用。这就是说,王字的三横是天地人的象征,贯穿其中心的一竖I则表示出王者参通天地人,是沟通天地人的中介。袓述尧、舜,宪章文、武,宗师仲尼,以重其言,于道最为高。《汉书?艺文志》说儒家者流……游文于六经之中,《韩诗外传》卷五也云:儒者,儒也,儒之为言无也,不易之术也,千举万变,其道不穷,六经是也。
管(仲)晏(婴)之属,霸者之佐,殆不及也。可见,仲舒之尊孔子,亦为其传六艺,不为其开儒术。值得注意的是,以上两句《庄子》都将虚静与恬淡、寂寞、无为三词并列,此实为道家虚静观作注解,何为虚静?淡泊愉悦,甘于寂寞,清静无为。
(《庄子·外篇·天道第十三》 ) 12静而圣,动而王,无为也而尊,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。1916年,《东方杂志》主编杜亚泉不同意陈独秀、李大钊等人就文化问题提出的部分观点,撰文驳议,由此引发著名的东西方文化大论战。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。因为急躁,所以让静作他的君王使其镇静。
圣人以道德之原理照彻事物之百态,贤者持澄明之心怀体味气象之万千。提要:老子《道德经》较早提出虚静观,此后庄子作充分诠解,促其完备,终成道家核心思想元素。
(《庄子·杂篇·外物第二十六》 ) 26贪财而取慰,贪权而取竭,静居则溺,(《庄子·杂篇·盗跖第二十九》 ) 27处静以息迹,愚亦甚矣。两种思想从官宦士子到普通百姓,全覆盖地浸润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深处。因虚静而恬淡、寂寞、无为,此为天地平衡的基准、人间至高之德性。(《老子·第五章》) 3致虚极,守静笃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
王闿运 《候官陈君墓志铭》:君孝思纯穆,神情渊静。(《庄子·外篇·天道第十三》 ) 10虚则静,静则动,动则得矣。这里《庄子》描绘出一条个人修行的精神轨迹:首先做到心正意顺,心正方可心静。如南朝宗炳所说:圣人含道映物,贤者澄怀味象。
无生无灭,天地未开的混沌状态。[4] 参见尼采: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,钱春绮译,北京: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。
唯默而得之,而性成之者得之。(《庄子·外篇·在宥第十一》) 2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
唯沉默虚静者得道,心性修行成功者得道。凭这样的无为精神,万事可为,无为无不为。军旅所至,都城化为废墟,民人几近灭绝。人心排下而进上,上下囚杀,淖约柔乎刚强,廉刿雕琢,其热焦火,其寒凝冰,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。这里的虚,依然指内心的空无与欲念的克服。[12] 有人问列子,你为什么以虚为贵,列子回答:虚谈不上贵,也非一个贵字可以表达。
现在有人把智慧贤明看作疾病,是这样吗?你的病不是我浅陋的医术所能治好的。此谓归根,归根即静,遵循命运的安排。
今以圣智为疾者,或由此乎。晓明事理才可虚怀若谷、无欲无求。
[33] 《庄子·外篇·天道第十三》。(《老子·第十六章》) 3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
四个字中,静的地位突出,属道家修行核心原理,如把四字视为学道之人攀登道山的四个阶梯。(《庄子·杂篇·渔父》) [16] 心不忧乐,德之至也。其动若水,其静若镜,其应若响,故其道若物者也。老子《道德经》较早提出虚静观,此后庄子作充分诠解,促其完备,终成道家核心思想元素。
他讲一个故事:有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害怕,看到自己的脚印而厌恶,于是拔脚逃跑,然而跑得愈远,留下的脚印愈多,跑得愈快影子总不离身。[33]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上述一句的语气及意义的强调与加重:虚静、恬淡、寂漠、无为这几点可要牢牢记住呵。
子心六孔流通,一孔不达。(《列子·卷第二·黄帝篇》) 3履虚乘风,其可几乎?(《列子·卷第二·黄帝篇》) 4周宣王养斗鸡,十日而问:鸡可斗已乎?曰:未也。
2老子言虚:虚其心,实其腹,治国方策的建言 老子《道德经》中有句提及虚字:[5]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。[29] 《列子·卷第四·仲尼篇》。
《庄子·杂篇·渔父第三十一》 28察同异之际,观动静之变,《庄子·杂篇·渔父第三十一》 29动静无过,未尝有罪。其后忘记笔墨,一心作画。[15] 心静如古井止水,方可获得道家精神修养的真谛,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心静,他说:正则静,静则明,明则虚,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。第三句: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,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。
句中虚与墟同,指代废墟。以上也说到静,其静若镜。
既而曰:吾见子之心矣:方寸之地虚矣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
无名之朴,夫亦将无欲。[35] 儒学固然是中国古代主体支配思想,然而不可否认,道家依然是主体的必然补充与必要配伍。
评论留言